行业动态
欧盟REACH再亮红灯!SVHC清单增至250项,新增3种物质,这些行业务必火速自查!
出口欧盟的企业注意!REACH法规“紧箍咒”再次收紧。2025年6月底,欧盟化学品管理局(ECHA)正式将高度关注物质(SVHC)候选清单更新至250项,新增3种具有环境或健康风险的化学物质。这不仅意味着合规门槛再次提高,更对化妆品、纺织、电子电气、汽车、洗涤剂等多个关键行业敲响警钟。0.1%的浓度红线、6个月的通报窗口、潜在的巨额罚款与市场禁入风险...企业如何快速响应,规避雷区?本文将为您深度解析!
一、 新增哪3把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?
本次新增的3项SVHC物质,均因其环境持久性、生物累积性(PBT/vPvB)或致癌性等特性被列入清单,应用广泛,需引起高度警惕:
十甲基四硅氧烷 (Decamethyltetrasiloxane, CAS 141-62-8)
特性: 环境持久性、生物累积性
主要应用: 洗涤清洁产品(如洗衣液、洗洁精)、化妆品(护肤品、彩妆、护发产品)、抛光剂。
影响行业: 日化、化妆品制造、清洁用品供应商。
活性棕51 (Reactive Brown 51)
特性: 致癌性、环境毒性
主要应用: 纺织品染色、皮革处理(服装、鞋帽、箱包、家具革)。
影响行业: 纺织印染、皮革加工、服装鞋帽制造。
1,1,1,3,5,5,5-七甲基-3-[(三甲基甲硅烷基)氧基]三硅氧烷 (CAS 17928-28-8)
特性: 高持久性、高生物累积性 (vPvB)
主要应用: 汽车护理产品(车蜡、内饰清洁剂)、粘合剂、涂料、化妆品。
影响行业: 汽车后市场产品、化工原料(粘合剂/涂料)、化妆品。
🔥 重点关注: 化妆品行业同时涉及两项新增硅氧烷类物质,纺织行业则需紧急排查“活性棕51”染料的使用情况!
二、 下一把“悬剑”:十溴二苯乙烷(DBDPE)进入公众咨询!
除了已新增的物质,ECHA正在对十溴二苯乙烷 (DBDPE, CAS 84852-53-9) 进行评议,其被提议加入SVHC清单的可能性极高!
特性: 强效阻燃剂,具有持久性、生物累积性和毒性(PBT/vPvB)风险。
主要应用: 广泛用于塑料、橡胶制品、电子电气设备(线路板、外壳)的阻燃。
关键节点:
公众咨询期:2025年6月27日 – 8月11日。 相关利益方有机会提交科学信息或评议意见。
影响行业: 电子电气、塑料制品、汽车零部件(含阻燃要求的部件)。
建议: 使用DBDPE的企业应密切关注评议进展,评估替代方案,并考虑在咨询期内提交意见(如有相关科学依据)。
三、 SVHC超标(>0.1%),企业必须承担这些法律义务!
一旦产品中含有任何SVHC物质(包括新增的3项)且浓度超过0.1%重量比(wt%),企业(尤其是欧盟境内的生产商、进口商)必须履行以下责任,否则将面临严重处罚:
供应链信息传递 (Article 33):
向下游用户(包括分销商和工业用户)提供足够信息以确保安全使用,至少包含物质名称。
当消费者提出要求时,必须在45天内免费提供产品中SVHC的信息。
SCIP数据库通报 (WFD指令):
根据欧盟《废弃物框架指令》,需向ECHA的SCIP数据库提交产品中含SVHC>0.1%的信息,目的是提高废弃物处理透明度。
向ECHA通报 (Article 7):
如果产品中的SVHC物质年出口欧盟总量超过1吨,且该物质在物品中的含量>0.1%,则必须在该物质被加入清单后的6个月内(即2025年12月底前) 向ECHA提交正式通报。
更新安全数据表 (SDS):
如果该物质或混合物本身含有SVHC(如作为原料),其安全数据表(SDS)必须在第3部分中明确标识。
生态标签 (EU ECO-Label) 限制:
含有SVHC的产品将无法获得欧盟生态标签认证。
⚠️ 违规后果严重!
产品被勒令召回或下架
高额罚款(各国不同,可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欧元)
市场禁入
声誉严重受损
对于某些极高风险的SVHC,未来可能需申请授权才能继续使用
四、 重点行业影响与紧急行动指南
化妆品与洗涤剂行业:
风险点: 两项新增硅氧烷物质(十甲基四硅氧烷和七甲基三硅氧烷)常见于配方中。
行动: 立即筛查所有产品配方,特别是护肤品、清洁剂、护发产品及汽车护理产品。联系原料供应商确认合规性。
纺织品与皮革行业:
风险点: “活性棕51”是常用染料,尤其在棕色系纺织品和皮革中。
行动: 全面核查染料库存及供应商提供的染料信息/合规声明。对高风险批次产品进行针对性检测。
电子电气与汽车行业:
风险点: 新增硅氧烷可能存在于粘合剂、密封胶、涂层中;需高度警惕评议中的DBDPE阻燃剂(广泛用于塑料件、电路板)。
行动: 筛查塑料部件、涂层材料、粘合剂中的SVHC(尤其新增项);密切关注DBDPE评议结果,提前规划替代方案。
包装材料行业:
风险点: 持续关注双酚类物质(如BPA, BPS)的限制,热敏纸中双酚类物质含量限制已非常严格(如1ppm)。
行动: 确保包装材料,特别是热敏纸(如收据、标签)符合最新双酚限制要求。
五、 高效应对策略:检测、替代与时间管理
精准检测,避免“大海捞针”:
针对性测试: 根据产品材料类型(塑料、金属、涂料、纺织品等)和工艺,优先筛选高风险物质(如本行业常用的新增物质、历史常见违规物质),而非盲目进行250项全测,节省成本和时间。
材料拆分分析: 对于结构复杂的成品(如电子产品、汽车部件),将其拆解成均质材料(如单独的塑料外壳、电路板、电线绝缘层)进行检测,能更精准定位SVHC来源。
选择权威实验室: 委托具备CNAS/CMA国际互认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,确保检测报告在全球范围内被认可。
把握关键时间节点:
DBDPE公众意见: 若需提交意见,务必在 2025年8月11日 截止日期前完成。
ECHA通报: 对于新增3项物质,若符合条件(>0.1%且年出口量>1吨),通报截止日为2025年12月底!时间紧迫,需尽快启动检测和评估。
积极寻求替代方案:
供应链审查: 立即与上游供应商沟通,要求提供符合REACH SVHC要求的最新合规声明(DoC)和检测报告。
材料替换: 对于确认含有超标SVHC(尤其新增物质)的原材料,应优先寻找安全、合规的替代品(如环保型阻燃剂替代DBDPE、非SVHC染料替代活性棕51、其他功能性硅油替代新增硅氧烷)。
工艺优化: 评估是否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或消除对特定SVHC物质的依赖。
结语:REACH合规,刻不容缓!
SVHC清单扩增至250项绝非终点,而是欧盟持续强化化学品管控的明确信号。本次新增及评议的物质,直指多个中国出口优势行业的核心供应链环节。0.1%的浓度红线是硬性门槛,6个月的通报窗口期转瞬即逝。
企业当务之急:
立即行动: 识别自身产品是否涉及新增物质(尤其化妆品硅氧烷、纺织染料)及评议中的DBDPE。
精准检测: 按材料类型和风险优先级进行针对性筛查,获取权威报告。
履行义务: 若超标,务必在2025年12月底前完成供应链信息传递、SCIP通报及可能的ECHA通报。
优化供应: 积极与供应商沟通合规性,必要时启动材料替换计划。
合规是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生命线。一次疏忽可能导致巨额罚款和市场损失。建议企业迅速联系专业合规咨询机构或检测实验室,制定并执行全面的应对方案,确保贸易畅通无阻!
免责声明:
本站部分文章、资源收集转发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本站所转发的信息仅代表作者观点,只供参考之用,与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无关,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